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10月份生命教育月~輔導園地

學習「分享」不憂鬱
文/董旭英(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)

  現代生活中,每個人多少都得面對不同程度的挫折,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宣洩負面情緒,在無法忍受時,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。像近日處在金融危機的恐懼中,許多人產生不確定及焦慮的感覺,甚至恐慌,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,累積過多就可能引發心理疾病。「分享」就是相當容易實踐的有效機制之一。聽起來很容易,可是實行時需注意下列事項,才能發揮有效功能。

  一、分享高興與不高興的事情:我們常被教導,心情不好時,有壓力時要找人說出不愉快的經驗及挫折的感覺,最大的功能在於一「吐」為快,有一江「愁」水向東流之效。可是我們也要學習分享愉快的事物,因為分享喜悅可以提升抗壓免疫力,且常回顧美好的時光,能讓人生的價值態度更趨向積極面。

  二、分享是種感情表達:傾吐不愉快的經驗時,記得只是為負面情緒的感受開啟一扇門,並非找尋代罪羔羊。所以我們要把傾聽者視為「同一伙人」,在表達過程中只有感性的宣洩,練習描述事實及自己的感覺,如生氣、難過、沮喪等,不要咒罵,那不會改善不舒服的情緒,反而增加憤怒的感覺。

  三、分享習慣需要培養與練習: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不愉快的時候,就可以立即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,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練習「分享」的能力。首先是尋找適當的傾聽對象,想想身邊哪些人願意當聽眾,通常家人、好友、親近的同學及同事等,都是適合的對象。其次,平常就試著找一些較感性的議題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,如助人經驗等。

  「分享」是防止壓力與挫折感累積的有效方法,它能預防負面情緒的發生,不妨天天練習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